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七言律诗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。诗曰:
一封朝奏九重天,夕贬潮阳路八千。
欲为圣明除弊事,肯将衰朽惜残年。
云横秦岭家何在? 雪拥蓝关马不前。
知汝远来应有意,好收吾骨瘴江边。
此诗,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。字里行间,除了透骨的悲凉之外,还咏叹地预言: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出使的潮州瘴江。诗中表现了作者无罪被贬,英雄虽然失意,但仍刚正不阿的精神。
纵观古代文人,被贬官者多多,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,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。仅以唐代为例,文人中就有李白、白居易、骆宾王、刘长卿、柳宗元、宋之问、张九龄、王昌龄、刘禹锡、元稹……但不同的是,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,却有着千差万别———可以这么说,其中几乎没有一个人的足迹,能与韩愈的生命旅途媲美。这些文人雅士,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,多表现得心灰意冷,在自舔伤口中,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;而韩愈与众不同,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,也曾写下“好收吾骨瘴江边”的自怜诗章;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后,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,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。
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,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,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,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,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;每到鳄鱼成灾时,都屠宰了牛羊猪狗等生灵,投入江中,以求平安。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,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,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,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。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,其族人一向信奉神灵。因而驱鳄之举步履维艰。但生性执着的韩愈,一直不改初衷,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,终于获得了善果,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,让潮州百姓从“江神”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;还以驱鳄为机遇,兴修水利,打开引水浇灌之门,给封闭的沿江大地,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。
因而,后人一直怀念其德政,在江边立起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。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,直到明朝嘉靖年间(1537年),礼部右谏沈伯咸,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“功不在禹下”的碑文,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。
韩愈还在潮州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,革除当地的陈年陋习。当时的粤东,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,韩愈贬官到此地时,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,地方志中留有“其荒阻处,父子相缚为奴”的记载。用白话文解析,就是在饥荒之地,有钱人家能收贫穷人的全家为奴。韩愈为革除这种陋习付出了比驱鳄之举更为艰辛的努力,一扫沈积于粤东的千年恶习。韩愈早有铭言喻世:“业精于勤荒于嬉。”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,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。据地方史料记载,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,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“韩青天”。
一个仕途败落的文人,能不顾自我伤痛而把疾苦黎民之痛苦放于其上,并拿出全部精力为其解痛者,华夏大地惟韩文公一人也!
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,在韩山绿色环抱中,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。据知,前国家领导人是从不到处随便题词的,但他却在韩愈祠宇的石牌楼上,亲笔写下“韩文公祠”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。沿石阶攀登约百米,即韩文公祠宇中的主殿,韩愈雕像之上悬挂着“百代文宗”的牌匾,两个古代侍卫模样的泥塑,站在韩愈两旁陪伴着他的英魂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,皆为唐代之后官人和文人对他的评说,始自宋代苏轼,一直伸延到元、明、清以及民国时期。本人统计了一下,总共40块碑文,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了这位“百代文宗”的盛誉。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,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。
彭水郁山是唐朝流放之地,原属黔州府。
黔州是唐朝南方流放之都
黔州,原名奉州,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(公元564年),涪陵“蛮帅”田思鹤在今郁山所置,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(公元574年)改为黔州。
郁山一直为黔州府所在地,黔州府曾统领现重庆渝东南、贵州铜仁、湖北鄂西、湖南新晃、广西玉林等地。黔州因盐丹而繁荣,也成了朝廷被贬官员的主要流放地。
公元659年4月,唐太宗的舅子长孙无忌被降为扬州都督,安置于黔州,保留一品供给。7月,逼令无忌自缢,初葬于信宁乌江左岸,现此地人称“太子坟”。公元674年9月,追复官爵,迁葬昭陵。
公元660年5月,原高宗太子梁王李忠被流放黔州,囚于李承乾故宅。公元664年12月,上官仪、王伏胜被诬陷谋反问成死罪,许敬宗等人诬告李忠为同谋,被高宗赐死于郁山,初葬今保家镇陈园村,次年收葬昭陵。
公元680年10月,唐太宗十四子李明被流放到黔州。公元682年,又被黔州都督谢佑假传圣旨,逼其自杀。公元710年,李明的灵柩才运回长安,陪葬昭陵。
公元688年,越王李贞反叛失败,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(唐高祖的儿子)因同谋获罪,被流放黔州监禁。当年12月,囚车到达陈仓时,元轨命归黄泉。
此外,唐代史官柳芳、宋代大诗人兼书法家黄庭坚等也曾被贬流放黔州。
太子李承乾暗中联络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,阴谋发动政变,没想到消息很快败露。贞观十七年,承干太子位被废,贬为庶人,流放郁山。
太子李承乾为何会被流放郁山?他又是怎样从长安来到郁山的?蔡盛炽说:“这与李承乾谋反政变失败和郁山当年的富饶有关。”
太宗有14个儿子,李承乾是长子,另有四子魏王泰、九子李治等。李承乾自幼聪明伶俐,太宗对他很是喜欢。武德九年(公元626年)十月,太宗刚刚即位,便将年仅8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。起初,李承乾积极上进,能识大体,颇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评。后来却慢慢沾染恶习,喜好声色,生活荒淫颓废,尤其最出名的是李承乾在东宫搭起帐篷,自己扮演突厥勇士。穿突厥服,头梳突厥发型,过着突厥游牧民族的生活。还扬言:“我试做可汗死。”然后叫属下骑马环绕他奔跑,痛哭并割破脸皮。李承乾余兴未尽地说,他要去当突厥人。如此行径让太宗动了废立之心,开始属意四子魏王泰。
魏王泰恃宠骄横,久有夺嫡之心。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,但是另一方面却不知收敛,引起朝廷大臣不满。太子李承乾感觉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后,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,阴谋发动政变,没想到消息很快败露。贞观十七年(公元643年)四月六日,太子位被废,贬为庶人。
太宗为何将李承乾流放到黔州郁山?
蔡盛炽说,因为在夏代之前,郁山都已开始发现和利用盐泉,盐一直是珍品,只有少数达官贵人才吃得上;郁山先秦时又开始采矿炼丹,而丹是提炼防止尸体腐烂的水银和让人延年益寿的仙丹的原料,同样珍贵。因盐丹,郁山发展成为南方富地。在唐代,更是道、州、县三级治所所在地,是今川、渝、黔、湘、鄂、桂六省市结合部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。承干谋反,父亲唐太宗虽然极其气愤,但毕竟是他儿子,他不想赶尽杀绝,只想让承干远离京城,少惹是非。于是,太宗就将他流放到了郁山。
谋反失败后,李承乾先是被关在右领军府几个月。大约八月底至九月初,才与丫环可心等随从一道,被押着从长安上路,穿越秦岭、巴山,经西乡县子午镇,然后到汉中、达州、梁山(梁平)、垫江、乐温(长寿)、涪陵,再乘船沿乌江而上,过武隆、彭水,最后沿郁江逆流到郁山。因道路艰险遥远,李承乾伤心绝望,精神萎靡不振,一路上走走停停,跋涉了近一个月,同年九月才抵达郁山。
太子郁山轶事
关于他的死因,史书无记载,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,其中抑郁成疾版本最可信。
“李承乾到达郁山后,被安置进事前已备好的流所内。”蔡小荣说,该所位于开元寺附近(在现郁山镇政府周边),设施简陋,不但与皇宫有天壤之别,甚至不及当地富户居所。其建筑可惜现在已不在。他终日以泪洗面,闭门不出,茶饭不思,油盐不进,身如枯槁。
“我们这里有一道菜据传就是当时李承乾的随身丫环可心发明的。”蔡小荣说,李承乾在郁山整天不吃不喝,可心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她用尽各种烹调方法,不断变换口味,仍无济于事。
一天,可心边为李承乾做鸡肉丸子,脑子里边想着“怎么办”?
调鸡蛋清时,她因走神,竟将蛋清调成了泡沫。剁鸡脯肉时,她再次走神,又将鸡肉剁成了肉末浆。她索性将二者混合搅拌,一起倒入汤中,没想到不但泡沫不散,反结成了白白的“豆花”。惊奇之余,可心加以佐料后品尝,味道细腻鲜美。进餐时,李承乾也一反常态,连吃了两碗。从此,“鸡豆花”这道美食便在郁山传播至今。蔡小荣称,郁山许多菜品都与鸡豆花一样做工精细,与周边地区饮食做法截然不同,究其原因,都与当时郁山的富饶及唐朝皇亲国戚流放郁山有关。
李承乾被流放到郁山后,仅活了一年多,就死在了郁山。蔡小荣说,关于他的死因,史书无记载,但当地至今流传着三个版本。
版本一:相传他到达郁山后,多病,精神一直萎靡不振,长期中热毒,拉肚子。周边药铺郎中都看遍了,无人能治,最后脱水而死。
版本二:他被废流放到郁山后,对回京绝望,破罐子破摔,自暴自弃,喜色恶习不改。一天,他在河边看到一年轻美貌女子,一心想占有。女子不从,向山上狂奔。李承乾尾随其后紧追,追至小地名马颈子处后表明身份,女子被吓住,只得依了他。完事后,因累上加累,承干吐血而亡。百姓认为他自选了一块风水宝地,后将他葬于死处。
版本三:李承乾被贬到郁山后,生活环境、政治待遇、心理落差都特别大。他满腹心酸无处述说,特别是每当开元寺钟声敲响时,他就想到长安,想到父皇,想到昔日自己所拥有的一切。他心疾难除,整日茶饭不思,油盐不进,最终抑郁成疾,无药可治,死在流所。
三个版本中,蔡盛炽和蔡小荣都推崇第三版本,因为被废遭贬,从太子到庶民,从皇宫到流所,对长期生活在深宫的李承乾来说,打击确实太大。
李承乾是第一位被贬到彭水郁山的皇亲国戚。蔡小荣说,因为他和长孙无忌、李忠、李明等的到来,原本独立的郁山文化被融入了许多宫廷色彩。其间诞生了一些皇家特色建筑,万寿宫、文昌宫、紫云宫、玄天宫、开元寺、天池寺等“九宫十八庙”的建筑风格及工艺,周边地区从来未有。